来源标题:水果黄酮类化合物具调节餐后血糖功效
记者11月3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获悉,该所果品营养与功能创新团队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《食品化学》发表了一项新研究。团队发现将木犀草素与槲皮素、木犀草素与3-O-甲基槲皮素,以及槲皮素与3-O-甲基槲皮素等水果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组合,能够协同抑制α-葡萄糖苷酶的活性。该研究为开发多样化、能有效调节餐后血糖浓度的产品奠定了基础。
论文通讯作者、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α-葡萄糖苷酶在碳水化合物水解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,而广泛存在于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α-葡萄糖苷酶活性,有效阻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,从而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水平。然而,α-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。
该研究创新性地评估了木犀草素与槲皮素、木犀草素与3-O-甲基槲皮素,以及槲皮素与3-O-甲基槲皮素三组黄酮类化合物对α-葡萄糖苷酶的协同抑制效果。研究揭示,这三组黄酮类化合物在质量浓度比为6∶4的比例下,可以达到最佳效果。
通过同步荧光光谱、红外光谱、分子对接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,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,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组合能够与α-葡萄糖苷酶上不同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产生疏水相互作用,并形成氢键,从而改变酶的构象,导致其催化活性降低。“这一发现解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组合协同抑制α-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制,为开发具有调节餐后血糖功能的功能性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。”张强说。
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、法规,遵守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。
◆ 尊重网上道德,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◆ 您在京商网发表的言论,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。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京商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
广告热线: